教育教学动态
教育教学动态

东华大学思政课建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发布者:张璐时间:2024-03-16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乡村会是什么样?”这个三月,迎着春和景明、草长莺飞,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光霞老师把思政课开到了田间地头,带着学生们在绿水青山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次“实地”授课,正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5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五年来,东华大学牢记总书记嘱托,紧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锐意推进思政课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柱架梁:

完善构建“大体系”


2月26日,新学期上课第一天,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走上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讲台,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深刻的思政课,并鼓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做新时代的青年先锋。


图片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座谈会)


在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已成为寻常事。在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学校紧抓主渠道教学这个“牛鼻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思政课建设,擦亮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底色。学校不仅在上海高校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承担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1年度重大项目子项目,建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还紧扣学科专业特点做足“特色”文章,在纺织类高校首开“中国系列”思政大课《锦绣中国》并首推中英文双声道授课,面向中外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同时在思政课必修课基础上做加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开齐“四史”系列选修课,有机融入学校和地域特色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菜单”,改善育人“配方”。迄今学校思政课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3门、上海市思政课“金课”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6门,摘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等教学荣誉28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切实发挥着关键课作用。

图片

(在松江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展示活动上公开课)

上好思政课,体制机制需先行。为了保障思政课建设,东华大学坚持每年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等面上会议,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并在上海高校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落实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落实方案》等制度文件,常态化组织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座谈会、集体备课研讨会等活动,专题推进思政课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积极构建起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全校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大体系,为立德树人关键课建设全面立柱架梁。


图片

(学校把思政课搬到校史馆 推进党史校史育人)


提质赋能:

丰富拓展“大课堂”


自打2022年进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金吉儿就觉得思政课上起来似乎与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例,2023年夏天,她和小伙伴跟着导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来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模范生柘坑戴村,在美丽乡村的角角落落边走边看、边听边学。诗画般的乡村图景、沉浸式的体验观摩在她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这样的思政课我觉得很接地气,也很受用”,最近她更是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在实践学习基础上持续深化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我们既要让学生读好‘有字之书’,更要引导他们读好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这本‘无字之书’,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王治东教授如是说。秉持着这样的建设理念,东华大学思政大课从上海发轫,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次弟开花——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上海杨浦滨江,学校率先开展“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伟大建党精神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传承;在“千万工程”样板间浙江宁海县,学校把田埂当课堂,请村支书做导师,推出乡村振兴“定制”思政课,让乡村振兴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宝贵良机,让高校成为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在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在对红色历史的寻访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图片

(在杨浦滨江开展“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


思政“大课堂”之大,不仅在于打通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还在于联通网上与网下、大中小不同学段,构建育人共同体。东华大学坚持用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积极构建以易班、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协同发力的网络育人矩阵,通过慕课、微课、直播、短视频等多途径构建数字化思政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充盈高校网络育人空间。学校强化服务溢出效应,积极投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上海教师教育学院支持下,率先建立上海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训实践基地,向中小学全面开放大学思政课育人资源。立足校区所在地之一的上海市松江区,学校为该区量身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区域中小学生送去400余堂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和20多讲“童心向党·师说百年”红色精神系列音频党课,不断巩固大中小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图片

(东华大学师生为中小学生上“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


抓好关键:

配强建优“大师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翻开东华大学思政课授课教师名录,第一感觉就是“多元”,其中不仅有学校党政领导,还有两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相关行业的翘楚和青年才俊。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主力军。为了建好这支队伍,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文件,为引进专职思政课教师开放“绿色通道”,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探索相关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管理干部及专职辅导员转任思政课专职教师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图片

(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东华大学校友黄宝妹走上《锦绣中国》讲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学校从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培养、丰富培养资源、促进队伍成长等多维度、系统化推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每年组织思政课教师赴遵义、延安、瑞金、韶山等地开展国情实践研修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零距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发展成就。学校还与上海市社科中心共建“上海社会科学馆思政教师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共建上海杨浦滨江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研修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实例,为更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源头活水”。

图片

(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陕西延安开展国情实践研修)


学校坚持强师铸魂,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完善主管部门-学院-教研室三级备课机制,依托同城交流平台加强校际备课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讲”,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截至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师累计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二等奖6项,并摘得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提名、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名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面对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东华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新的更大力量!